化学通报

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内涵浅析

 

人参(,Mey.)是一种名贵药材,为我国应用历史最久、最广泛的重要中草药之一。人参味甘苦,性微温,归脾、肺、心诸经(近代认为又归于肾经)[1],其具有的“大补元气”之功无其他中药可以取代,故在中医学宝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,明代张介宾曾称其为“药中四维”之一,有着“百药之王”及“百草之王”的美誉[2]。

1 人参大补元气功效的本草论述

根据中医理论,元气是由元精(父母之精)所化生,和后天水谷精气及清气结合而成阴气(精、血、津、液)与阳气(卫气、宗气、营气、脏腑之气、经脉之气),“气聚则生,气壮则康、气衰则弱,气散则亡”,说明元气是生命之根本,正常人体因元气充足而康健;若元气受损则患病,主要出现多种虚弱证;元气耗尽则为气脱证,将危及生命,需要采用大补元气的方法进行治疗。

人参首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,被列为上品,称其“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安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”,补气之能冠群草。唐代《药性论》曰人参“主五脏气不足,五劳七伤,虚损瘦弱,吐逆不下食,止霍乱烦闷呕哕,补五脏六腑,保中守神”,提示人参为补气之要药。明代《理虚元鉴》云“人参,大补元气,冲和粹美,不偏不倚”。明确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功效。明代《本草汇言》谓“元神不足,虚羸乏力,以此培之……若久病元虚,六脉空大者……皆可用也”,说明人参大补元气之功的临床应用。清代《本草述钩元》认为“人参益元气,肺脾先受之以入五脏,五脏俱入,则诸虚皆补”,元气将亡失之时,当务之急宜补元气固脱,推断人参能大补元气,实则为大补后天之气,以滋先天元气。正如《本草经疏》所云人参“能回阳气于垂绝,却虚邪于俄顷”;《本草正》曰“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,阳气虚竭者,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,阴血崩溢者,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”,形象地阐述了人参迅捷而明确的抢救气脱证的临床应用。

2 人参的化学成分研究

2.1 皂苷类

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,化学研究开始的较早,因其多方面的生物应用活性,研究也颇为深入。迄今为止,中外学者已从生晒参、白参、红参中分离鉴定了70余种人参皂苷[3]。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: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,根据苷元的不同,分原人参二醇型皂苷(PPD)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(PPT0);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,苷元是齐墩果酸;奥克梯隆型人参皂苷[4-5]。

2.2 多糖类

人参含有多种糖类(总糖含量约为4%~6%),包括单糖、多糖和低聚糖。人参含38.3%的水溶性多糖和7.8%~10.0%的碱性多糖。人参多糖中80%左右为人参淀粉,20%左右为人参果胶和少量糖蛋白,药理活性部分主要是人参果胶。研究证实人参多糖具有免疫调节、抗肿瘤、抗辐射、抗黏附及降血糖等生物活性[6]。

2.3 其他成分

人参挥发油含量较低,约占0.1%~0.5%,具有特殊香味。目前为止,从人参中鉴定出的90余种挥发性化合物,主要分为倍半萜类、长链饱和羟酸和芳香烃类。倍半萜类是人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,约占40%。有关药理研究证明,人参挥发油具有消炎、镇咳、抗疲劳,兴奋中枢神经和抑制肿瘤等作用[7-8]。人参中含有超过16种的氨基酸,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精氨酸。二维电泳技术表明人参含有人参蛋白300多种,其中部分水溶性蛋白被证明具有抗辐射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休克等多方面的作用[9]。此外,人参中尚含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铁、锌、铜、锰、铬、钼、钴、硒等13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,对人体的生长发育、营养、代谢、内分泌、免疫等过程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3 人参大补元气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

人参大补元气之功,临床应用于气脱证。气脱证的原因有二,一是重大疾病后期危重之时,短时间内元气迅速大量的脱失,机体处于休克状态;或由于久病,顽疾所导致元气耗损,患者平素体弱,表现为免疫力低下,疲劳,贫血,神经衰弱,未老先衰,机体代谢及内分泌紊乱等。

3.1 临床应用

人参大补元气,挽救气脱证,经典的应用是独参汤(《景岳全书》),此方是师《伤寒论》四逆加人参汤之意,将《济生续方》参附汤调整用量后之变方,方中独用人参且用量独重。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,四肢逆冷者,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,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,如参附汤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中记载的生脉散,是人参与麦冬、五味子配伍使用,应用于气津两脱证。《证治准绳》中记载的养心汤,主治心气虚、元气亏损、心中无源、极度衰竭、气虚欲脱者。

上一篇:探究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医学知识的渗透
下一篇:没有了